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字数差别不大,同时丰富细节,保持原意。
---
1973年,中央正式批准了对北京饭店的扩建计划。作为一家声名显赫的五星级酒店,北京饭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是许多国家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指定举办地。
随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合法席位,越来越多的外国贵宾开始频繁访问北京。作为接待外宾的重要窗口,原本规模不大的北京饭店在接待质量和房间数量上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因此,中央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对北京饭店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此次扩建计划不仅要提升硬件设施,更计划将饭店的规模扩大一倍以上,极大地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然而,在扩建工程进行中,负责中南海警卫巡视的汪东兴同志发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立即下令暂停工程,避免安全隐患。
展开剩余91%那么,为什么这座重要的扩建工程会被突然叫停?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北京饭店的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虽然它如今是中国极负盛名的酒店,但最初却是由两位法国人创办的。
这两位法国创业者最初在北京东交民巷附近开设了一家小型酒馆。次年,他们搬迁至附近另一处地点,重新装修后正式挂上了“北京饭店”的招牌。
1903年,北京饭店再次迁址,搬到了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从此安定下来。凭借优质的服务和地理优势,饭店逐渐从小规模发展成了规模较大的高档酒店。
1907年,中法实业银行正式接管了这家酒店,北京饭店逐渐成为北京最著名的高级饭店之一。其内部装潢和设施在当时也算得上先进且豪华。
抗日战争时期,饭店经历了重重磨难。直至日本侵略者失败,国民党接管北平,北京饭店才重新步入正常轨道。
当时,国民党与美军关系密切,北京饭店也成为国民政府接待美军的重要场所。
1949年北平解放后,饭店划归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辖,逐渐成为新中国举办重要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
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北京饭店成为外宾入住的首选之地。1954年,随着国家发展步伐加快,饭店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
这次扩建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规模显著扩大,以满足新中国日益增长的接待需求。然而,十几年后,随着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有的北京饭店再次显得容量不足。
自1971年起,饭店入住率屡创新高,尤其在最繁忙时段,客房几乎天天满员,甚至有时一天需要接待两拨客人。
面对如此情况,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被迅速提上日程。
周恩来总理在扩建方案中明确指出:“在现有三百多间客房的基础上,至少要扩大到一千间客房,接待能力要达到同时容纳两千人以上。饮食起居、社交活动、文化娱乐、外事谈判等各方面,也必须一一考虑周全。”
确定了基本目标后,设计团队迅速着手制定具体方案。初期设计方案很快完成,计划将饭店扩建至42000平方米。
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工程投资预算高达2520万元,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资金。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尚不宽裕,国务院召开会议仔细讨论此项投资,强调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预算,避免频繁追加资金。
为此,设计师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完善方案,制作了二十多个设计模型,最终将方案提交给周恩来总理审阅。
总理从中挑选了他较为满意的20号方案,召集北京饭店一线员工及相关部门联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相关领导细化了施工流程,并进一步完善模型,供各级领导全面审查。
大多数领导对方案表示认可,但其中有一位却提出了异议。
某天,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在参加完北京饭店的活动后,特地参观了建设模型。
李先念看后表示:“东楼只有14层,50米高,是否显得过于矮小?”
作为首都的核心区域,每一寸土地都极为珍贵。李先念指出,东楼高度过低,浪费了土地资源。
他总结道:“北京的土地稀缺,必须充分利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向高层发展,尤其是北京饭店这种重要地块,更应加大客房数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
设计团队采纳了这一意见,推翻了原方案,重新设计高层建筑。
经过调整,一个高度达130米的设计方案被提出。李先念认为此高度又略显过高,方案遂修订至约100米左右。
多轮审批后,最终方案敲定。
1973年春,北京饭店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彼时北京城内多个重要工程同时展开,包括建国门外地区及首都机场等。
周恩来总理对北京饭店项目高度重视,使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随着施工推进,问题也逐渐显现。
在一些小细节上,仅需简单整改,未对整体进度造成影响。然而,当新东楼建设至十二三层时,一件大事发生了。
一位工程人员与设计师闲聊时提到:“你看新东楼那个房间朝向多好。”
设计师远眺,顿时大吃一惊,因为从那个角度已可俯瞰故宫全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南海的视线也被新楼威胁。
设计师敏锐地察觉了这一安全隐患,早在施工进行到十二三层时,负责中南海安全的汪东兴同志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当日,汪东兴立即致电饭店方,叮嘱工作人员避免在楼顶随意活动,并迅速向中央汇报此事。
随后,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将军也被派往现场勘查。
杨德中讲述:“周总理深夜巡视时发现,施工灯火映照,中南海附近安全隐患显著。总理对此深感忧虑。”
事情曝光后,相关部门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应对方案。
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将故宫午门城楼加高,以遮挡视线?”
周恩来总理坚决反对,他强调:“文物不可破坏,这种遮挡不仅破坏历史文物,更是徒劳无益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1973年10月29日,周总理召集工程相关领导开会,杨德中将军再次前往施工现场视察。
此时东楼已建至十五层,杨将军通过望远镜细察远方,提出建议:“既然总理认为不安全,就应取消后续建筑,尽量降低层数和高度。”
他甚至认为,应拆除部分已建层数,因为十五层高已足以用望远镜清晰看到中南海内的情况,甚至能窥见毛主席的书斋。
鉴于安全考虑,工程被迫暂停。
不久,周总理下达最高指示:“建筑高度必须限制在15层标准层内,不能再继续扩建。”
当天深夜,周总理与工程负责人进行了长时间沟通。
他表示,北京饭店东楼高度已严重威胁中南海安全,尤其是对毛主席等领导人隐私造成极大风险。
经过思考,周总理决定:“我每次望见高楼,总觉得不安。将十层以上客房转作他用,不对外开放,并封闭西面门窗。”
设计师建议用实心遮阳墙替换窗户,不仅增加安全性,还能挡住北京西北风,周总理认可此方案,并强调以后建筑设计都应考虑风沙问题。
最终,周总理认为,几十米的楼高最为安全,无需盲目模仿西方高楼风格。
会谈持续近三个小时,凌晨2点45分左右,方案初步确定。
随后,工作人员对有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了封堵。
同时,提出建设“屏风楼”作为辅助设施,确保十层以上区域不威胁中南海隐私。
新模型制作完成,提交中央领导审议,获得肯定,扩建工程得以恢复。
尽管如此,周总理仍对东楼安全保持谨慎态度。
1973年11月4日上午,他亲自赴现场视察,乘坐运料电梯登顶。
工作人员极力劝阻,因电梯摇晃存在危险,但总理因对毛主席安全的高度关切,坚持亲自查看。
视察结束后,他松了口气,并召集相关人员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休息。
总理语重心长地说:“遇到的麻烦,多是客观存在,也有人为因素。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调查,摸清真相,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拆除几层楼和遮挡窗户,都是客观改造,关键是要化解矛盾,避免大拆大改。”
他引用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形容处理问题时的复杂局面。大家谈话后共进简餐。
饭后,周总理带众人登西华门城楼察看,断言:“屏风楼未建成前,新东楼即使竣工,也不能开业。”
经过多次方案调整和屏风楼建设,即便新东楼建筑量有所减少,预算依旧增加。
因此,领导们开始精打细算,尝试缩减工程量以节省开支。
最新方案提交周总理,他严厉批评:“不能建那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控制资金绝非偷工减料,务必精心设计。”
最终,经过多方努力,修订后的方案获批准,北京饭店扩建工程重新提上日程。
1974年夏,北京饭店扩建顺利完工,开业后迎来众多领导人视察参观。
其中包括邓小平同志、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董必武同志、李先念同志等。
但辛苦操劳的周总理因身体状况不佳,未能及时前来。
直到1975年5月,他才拖着虚弱的身体登上东楼高处,凝望北京城,眼中泛起微微泪光,默默沉思许久。
岁月流逝,历史更迭,如今北京饭店依旧矗立首都,见证着这座城市和国家的沧桑变迁。
---
需要我帮你改写得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一点吗?还是要分段格式调整?
发布于:天津市宝尚配资-可信的股票杠杆平台-正规炒股指平台杠杆-新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